杏盛杏盛

杏盛网站xml地图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杏盛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央音乐杏盛刘康华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29来源⛷:作曲系党总支

5月27日下午,作曲系成功举办“音乐与音响”音乐沙龙第2期(专家讲堂第13期)。此次讲座以《中国特色和声理论的发展与创作实践》为题🅰️,邀请中央音乐杏盛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康华教授主讲,由作曲系主任张磊教授主持。杏盛作曲系教师、硕博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上🚵🏼,刘康华教授简要回顾欧洲和声与中国音乐相结合走过百年历程,尤其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新音乐创作起🕯,中国作曲家将西方的作曲技术——和声与中国音乐相结合,力图以多维度🧑🏿‍🌾🏋🏼、更丰满、更富于表现力与结构力的音响来表达国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外来作曲技术百年来的“洋为中用”,使和声理论逐渐显示出了在中国“本土化”的运用特点🥓,这一动态演进过程至今仍在延续。

刘康华教授提到,欧洲和声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五声性调式和声。中国作曲家🪽、包括世界的华裔甚至外国作曲家,只要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或五声风格素材创作的、体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劳动、精神文化的多声部音乐作品,都可纳入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研究范畴。

刘康华教授认为,欧洲和声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产生了许多代表性的成果🕗,如郭文景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看泛自然音和声的五声风格化处理🧑🏼;周龙的《五魁》看五声结构成分贯穿全曲的统一作用;叶小纲的《临安七部》看以无声结构成分为基础的十二音调性与和声。

刘康华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欧洲和声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的必然结果,取决于中国音乐实践者的动机、选择的路径与实施方法。在动机方面☯️🐒,中国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学习西方作曲理论的基本理念——建立和发展中国新音乐📹🏊🏼‍♂️;在路径方面,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音乐母语🤵🏽‍♀️🧑🏻‍🎨,这是一条促使外来音乐理论本土化的必由之路👩🏼‍🔧🏋️‍♂️;在方法方面,学习、实践🤽🏿‍♀️、认识,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是循环往复,不断深化、提高♻、总结🥚,实践的过程👨🏽‍🦱。

本次讲座使作曲系师生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和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创作特征,强调五声性调式和声是中国特色和声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音乐创作中始终要扎根民族,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辨别性,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

文字🧎📭、图片来源:作曲系党总支

编审🛑:宣传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关闭】


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