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戏曲杏盛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戏剧与影视学)成员傅谨教授做客音乐学系作曲系第三十七期新知讲堂,讲授《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与艺术史写作专题。讲座由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副院长🧑🏻🔬、党委委员陶亚兵主持,音乐学系全体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部分教师现场聆听。傅谨教授深厚的戏剧知识和鲜明的个人观点把在座的老师和学生带入了他的气场之中🤎。
傅谨教授首先对“什么是艺术史”进行讲解,他认为艺术史写作并不是像文学史一样可以用代表人物和作品来编写,艺术史不是事件的堆积,而是有逻辑和发展变化的🦫。他还提到:“艺术史的对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艺术的发展就是在讲技术的演进🈚️,艺术史就是技术手段的变迁史。”
接着,傅谨教授就传承和创新应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上进行讲解👩❤️💋👨,他更加倾向于继承传统,他认为对经典作品的传承演绎是艺术发展的重点。在记录的历史中要有现实关怀,这是对艺术本身的认知。傅谨教授还讲到艺术迟迟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从事艺术研究的人还太少,艺术作品需要不断演绎才能为艺术作出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包括新作品还包括演绎古典剧目。在谈到古典剧目的传承问题时👨🏼🍼,傅谨教授更倾向于不变的传承,他讲到:“昆曲就是靠人们一代一代不变的传承下去的,所以昆曲有300年的历史是有依据的🥷🏿,因为它的历史传承没有变化。”
最后,傅谨教授讲到艺术史写作中的“中心与边缘”问题以及艺术与社会形态、文化生态的关系。他提到💝:艺术史中不能仅仅涉及中心城市,也要有边缘城市的艺术发展🎒,只抓重要人物和中心城市的艺术发展脉络相当于地域史。他还强调:艺术发展的兴衰与社会形态、文化生态的关系不是决定性的,不能过分强调社会与艺术文化的关系,在艺术史的写作过程中还需要大量材料的运用与发掘。
通过本次讲座,广大师生对艺术史的知识有了深入了解,也对自己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撰稿🕋:音乐学系学生 曹嘉欣
摄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崔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