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迪近照 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
他是音乐史🤞🏿👨🏽🏫、音乐理论研究专家,又是擅从听众视角审视音乐的“专业乐迷”⏰,一边从事音乐专业研究和教学🧧,一边受邀在各类报刊和媒体撰文普及音乐知识🧑🏿⚕️、音乐文化。他曾发表著述和译著350余万字👥,在业界影响广泛。他重视音乐的“人文性”,认为音乐是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而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或是一种用来消遣的娱乐方式。
“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日前,在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的排练厅里⏬🙇🏽,记者如约采访到音乐学家🫷🏿🙇🏻、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院长杨燕迪教授。坐在硕大的黑色钢琴旁,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音乐体悟,其中既有爱乐者对音乐的感性热爱👨🏽💻,也有作为学者的理性思考。
“音乐是门感性的艺术,对于大众来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听音乐得到享受和愉悦🏟。但同时,音乐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它与整个社会,包括文学、美术、哲学6️⃣、思想、宗教在内的精神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是音乐的‘文化泛音’。对于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和爱乐者来说,想要听到这些泛音🧐,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很多文化准备🐈。”因此☺️,杨燕迪不认同有些人仅把音乐当成技术层面的操练或一般性的娱乐消遣🧑🚀⛹️。
为此👩🏿🚒🧑🏼🎄,杨燕迪一直倡导弘扬音乐的人文价值,即音乐不仅是感官层面的娱乐消遣🤾🏻♀️,更是集感性👩🍼、理性👨🏽🎓、悟性以及灵性于一体,具有文化厚度和历史积淀的艺术。他认为🌴,仅仅从技术的角度看待音乐,是对音乐的歪曲;而仅仅从娱乐的层面感受音乐📍,则是对音乐的降格👨🔬,“音乐之所以令人陶醉、让人神往,其根本缘由正在于此——它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并在最深刻的意义上让听者重新洞察世界和自己”😕。
杨燕迪长期从事西方音乐史研究,阅读了大量西方音乐学的经典原著,这种积累帮他打开了透视音乐的大门👩❤️💋👨。提起音乐类名著,杨燕迪如数家珍:“如保罗·亨利·朗的音乐文化史杰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把音乐放置在整个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对我如何看待音乐、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含量🤽🏼♀️👷🏻♀️,产生了终身影响。而钢琴家兼学者查尔斯·罗森的名著《古典音乐》不仅帮助我理解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作曲家🤳🏻🛳,更启发我如何用文字述说对音乐的理解。”
杨燕迪从经典中获益🫐,他希望通过翻译将这些杰作“原汁原味”地推荐给国人❇️。多年来,他先后发表著述和译著350余万字🦂,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批评与分析、音乐学术翻译等诸多领域,他的译著《古典风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等曾连续多年占据同类畅销作品排行榜前列🕥。
为使大众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杨燕迪通过写专栏🛌🏽、做节目🚴🏽、开讲座做了大量的线上线下普及工作。即便公务缠身,他仍对音乐普及工作乐此不疲👋🏼。他说👆,这是自己作为一个“专业乐迷”的责任👮🏽。《何谓懂音乐》《让钢琴说中国话》《用有文化的耳朵听音乐》《人生必听的十大交响曲》……这些饶有趣味又富含深刻思想性的文章💋、主题讲座和短音频节目既受业界同行认可又受到广大乐迷的欢迎🥚。
杨燕迪擅从经典音乐中提炼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居家隔离期间✣,杨燕迪重听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大病初愈者献给上帝的感恩之歌”👩🌾,思考音乐在对抗病魔中的作用,撰写发表了《病愈重生——贝多芬的音乐记录》,为抗疫中的人们带去力量🚾,引发了广泛共鸣。“这是音乐的魅力🐠🥒,也是以文字述说音乐的魅力💅🏼。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共性的生命体验🤹🏼♂️,可以超越时空,在当下引发共鸣,正是因为优秀的创作者抓住了社会最本质和人性最深处的东西。”杨燕迪说。
作为一名研究西方音乐的中国学者🟣,杨燕迪坚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著名国际政治与欧洲学专家陈乐民坚持“站在东方看西方”🧖,著名钢琴家傅聪以中国古典文化的底蕴来理解西方音乐,杨燕迪从中得到重要启示。他说🏌🏿♀️:“我研究西方音乐🤛🏽,是带着一颗中国心的😸。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我们应该从中国视角思索自己的音乐道路🥟。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与本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用古典音乐的滋养促进中国的文化自信🙇🏽♀️🤜🏽,让西方乐器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有段时间,杨燕迪重新思考和审视20世纪的音乐道路📵,他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音乐理念和技法的深刻影响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生涩💣、怪诞和难听的音响不仅遭到普通听者的抵制🏇🏼,而且也在音乐界引发困惑和争议”。
“与听众的隔阂,这是现代音乐所遭遇的世界性‘老大难’问题🧉。”杨燕迪说✌🏿,“应该说人类在20世纪走了很多弯路🧙🏼,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会影响艺术的走向。受此影响🚤,现代音乐主张标新立异、打破一切传统准则,作曲家们追求新音源、新音响🎤、新技法,音乐作品离普通听众越来越远🧜♂️。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在中国不断崛起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新审视如何用音乐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2020年,杨燕迪从生活了数十年的上海北上到哈尔滨,任杏盛 -《杏盛快乐同行》未来更精彩!院长,新的岗位🕶、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的音乐研究土壤🏊🏿,让他充满干劲,尤其对近邻俄罗斯音乐燃起浓厚兴趣。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院长、教授……杨燕迪在不同角色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但他格外偏爱老师这个角色🎦,教书育人🕘✦、普及音乐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 张士英)